六零年代是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电影行业的全面衰退期,其中又以好莱坞为代表,30~5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好莱坞黄金年代在50年代末期就走向了暮年。
这种暮年的原因很多,一个最典型的原因就是电视——小屏幕对大屏幕的冲击,客厅里的电视取代10美分的电影票,每周看上几场的电影,被电视取代了。
电视对于电影的冲击在于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娱乐,导致电影的观众数量大幅度减少。在30年代,有60%的美国公民每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然而自从60年代起,这个比例停滞在了仅仅10%。
也正因如此,在六零年代,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电影正在走向末路。
“最晚二十年后,电视就会全面取代电影!”
可以想象《华尔街日报》做出的这个结论,会对好莱坞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时间,所有的电影公司股票大跌。
电影将走向末路,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但是,事事都有例外。至少李毅安很清楚,电影不仅不会被取代,而且还会走向新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放下手中的报纸,李毅安说道:
“从〈终结者〉开始……不,应该说从〈星球大战〉开始,电影已经进入到大制作的时代了,只有大制作的电影才能生存下来!”
“确实。”
李奕扬点了点头,说道:
“小屏幕无法展现大制作电影的影视效果,出于观影效果来说,大制作电影更适合在电影院观看。而电影想和电视竞争,也只能靠视觉效果。”
李奕扬是艾娃生的儿子,和姐姐李诗媛一样,相貌更偏欧裔,虽然他才二十二岁,但却已经是知名的电影明星和导演了。
这完全是受艾娃的影响,或许是因为一生都没能成为知名电影演员的关系,所以,对电影艾娃·加德纳是有执念的。
于是,李奕扬在9岁的时候,就开始以利昂·加德纳的名义在电影里客串一些角色,靠着英俊的外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童星,要不是李毅安的限制,估计他真的会成为童星。
不过,李奕扬对电影确实也有他的偏好,从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用摄影机拍摄,14岁读初中时,就拍摄了一部低成本电影,上映后居然实现了赢利,于是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十九岁那年,他拍摄一部描述新兵生活的电影,居然闯进了月度票房榜。
现在,他早就有了一定的名气,不过相比于做演员,他更倾向于做导演和编剧,而他也是〈终结者〉的编剧,而这部电影的构思虽然出自于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但却融合了一些他的想法。
之所以会和儿子聊这个话题,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终结者〉已经开机了,更重要的是,年初在约旦的军事行动,对SEA多少都造成了一些影响。
尤其是在一些白左的眼里,SEA是比美国还邪恶的“公司帝国”,他们甚至宣称——“资本的终极模式的体现”,就是对国际法等“人类基本道德的无视”,对于此,李毅安虽然只是哈哈一笑。
但是他内心深处,却很清楚——这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舆论战。
而〈终结者〉不过只是所有环节中的一个罢了,因为文化输出,本质上就是靠边着类似〈终结者〉之类的商业大片,而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片”。
艺术虽好,但受众太少。
想要打赢舆论战,不是你有多少报纸、电视台,因为在欧美国家,没有任何人或者国家,能够垄断舆论——就像美国,仅仅只是电视台就有几百家,广播电台几千家,谁能垄断得了?
哪怕是花大价钱买下一家,人家只需要花上十几万美刀,就能再建一家。
所以,SEA对欧洲的舆论控制,能够做到把水搅混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至于控制连想都不用想,因为控制不了。而且你也做不到。
欧美各国政府都做不到,况且是外国人,但是有一群人却可以做到——白左,那些人无论是在电影娱乐领域还是新闻领域都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毕竟,白左美德的最大特点即对社会责任的丢弃的同时,最大化个人声望的追求。不用丝毫付出,就可以攫取了崇高的道德美誉,通过施他人之慨的美德的来谋求个人声望,这种事情,谁不愿意做?
至于对家庭、社区和国家怀有强烈责任心的,这些秉持传统道德观念的人,是需要付出的,付出责任与牺牲的。
所以,自私的人本能的选择了慷他人之慨的白左道德观——什么都不用,耍耍嘴皮子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就把自己变成美德化身的事,这些人最擅长了。
所以文化领域,这种通过道德绑架去攫取了崇高道德美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想要击败他们,靠报社上的争论是不行。
最重要的还是文化输出,通过文化输出,压缩白左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这才是王道。
而SEA的影视产品输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所以,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到视觉冲击力,这是把人们吸引到电影院的根本前提……”
随后李毅安就和儿子聊起了《终结者》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整个系列,只不过,相比于旧版本的〈终结者〉,他的这个系列其中还有对一些对“白左”的讽刺,增加了一些白左的内容,总之,就是圣母心导致了人类的灭亡。
听着父亲描述的液体机器人等细节以及宏大的世界观,李奕扬整个人都被惊呆了,好一会,他才说道:
“爸,小时候,你好像没说这么多,后面的似乎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