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基因技术相关话题的民间讨论中,谣言和误解屡见不鲜。而来自一线的科研观察与实证,正如同拨云见日的光束,能帮助大众看清事实真相。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柳小庆研究员所分享的关于转基因玉米被老鼠和鸟类食用的记录,便是这样有力的实证,以直观的现象对那些甚嚣尘上的转基因谣言予以驳斥。
在柳小庆发布的一组照片中,实验室的转基因玉米被老鼠啃食得干干净净,那玉米上清晰的齿痕和散落的残渣,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事实。
这并非偶然事件,在2018年2月,柳小庆还记录下转基因实验田的作物被鸟类食用的有趣经历。铁丝网的门没关好,几只喜鹊溜进了实验田,那些被纸袋套住的转基因玉米,被喜鹊无情地啄破纸袋,吃得一片狼藉,没套袋的非转基因玉米同样未能幸免。柳小庆发现后,又找来纸袋将那些被吃过但没吃完的玉米多套了几层,可第二天,纸袋依然被啄破,玉米被吃光。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的实验室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早在2012年,山东大学实验室中存放的转基因材料就频繁遭到鸟类和老鼠的“光顾”。实验室中的教授和研究员们对此纷纷抱怨,他们的科研工作时常因为这些“不速之客”受到影响。令人庆幸的是,这些场景被完整地拍摄成视频,并且公开长达十几年之久 ,视频中,鸟类欢快啄食转基因材料的画面,以及老鼠在转基因作物间穿梭啃食的场景,清晰可见,成为了又一有力的证据。
这些现象清晰地表明,老鼠和鸟类在食物选择上并不避讳转基因作物。
在自然界中,动物们的生存本能驱使它们选择食物,它们不会因为作物是否为转基因而有所偏好,只要能满足生存需求,就会成为它们的食物来源。那些所谓转基因作物让老鼠“绝迹”之类的谣言,在这些铁证面前不攻自破。人民日报多年来反复辟谣,转基因作物不会对老鼠等生物造成特殊影响,农村老鼠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环境变化,如普遍铺上水泥地,改变了老鼠的生存环境,使得它们远离人类居住区域,与转基因并无关联。
从科学原理上深入剖析,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其消化系统对食物的处理机制决定了它们无法分辨所谓的“转基因”。当我们摄入食物后,肠胃功能就像一台精密的粉碎机,将转基因食材粉碎为大分子,进而转化为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和氨基酸。管你是什么转基因食品,无论转多少个基因,一旦吃进肚子里,都变成和普通食品一模一样的成分,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这就好比我们吃普通大米和转基因大米,进入体内后,都会被分解为葡萄糖等营养成分,为身体提供能量。
打个比方,转基因就相当于手机上的新驱动软件,可以让手机的操作系统运行得更快、更稳。但无论新驱动软件的性能和原版有多么不同,并不会让手机使用起来更加危险。同理,转基因技术改变的是作物的某些性状,比如抗虫性、抗除草剂性等,这些改变并不会使作物对生物产生额外的危害。
除了老鼠和鸟类食用转基因作物的现象外,大量科学研究也从不同角度证实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众多权威科学组织和机构,如欧盟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通过大量研究、严格评估和长期监测,均得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不存在安全性差异的结论。从1996年全球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数十亿人口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至今并未出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案例。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展现出巨大优势。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它的广泛种植不仅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转基因玉米同样如此,通过转入特定基因,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听闻北京大学原校长许宏智院士即将到浙江大学演讲,演讲主题就是转基因与农业前景。这无疑是一个推动科学知识普及的好事情。希望更多的院士和科研工作者走下来,不仅到高校,还要到中小学,走进社区,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让大众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转基因技术,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
我们应当以科学实证为依据,以理性思维为工具,摒弃没有根据的谣言和偏见。柳小庆的观察记录、山东大学实验室的视频等,都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缩影,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为推动转基因技术发展和普及所做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科学被正确认知、技术被合理应用的未来,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