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育种领域,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生物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其应用价值涵盖多个关键层面,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的显着优势
突破物种界限,拓宽基因来源
传统杂交育种依赖可杂交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这一束缚。通过转基因技术,育种专家能将来自不同物种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例如,将深海鱼类中抗冻蛋白基因转入农作物,使作物在寒冷环境下也能正常生长,极大地拓展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适应性。这种跨物种的基因利用,为培育具有全新性状组合的品种提供了无限可能,让育种不再局限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精准改良,高效获得纯合体
在同一物种内部,当已知优良基因时,转基因技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相较于杂交育种,它能精确改良单个性状。以小麦为例,若想提升其蛋白质含量,传统杂交育种需经过多代复杂的基因排列组合,在众多后代中筛选,获得稳定遗传纯合体的时间漫长,且易受其他基因干扰。而转基因技术可直接将控制高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导入小麦,精准改变目标性状,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显着提高育种效率,能快速培育出满足特定需求的优良品种。
技术融合创新,催生新方法
转基因技术不仅自身具备强大功能,还为其他先进育种方法奠定基础。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备受瞩目。它借助转基因技术将编辑工具导入细胞,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准修饰,完成编辑后最终产品中不会残留任何转基因片段。这意味着既能利用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因操作,又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残留的担忧。通过基因编辑,可对作物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插入或删除,精确改良作物性状,如培育抗特定病害的番茄品种,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免受病害侵扰,保障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存在的局限性
依赖常规育种,无法独立成体系
从育种整体流程来看,转基因技术虽强大,但不能独立构建育种体系,必须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常规育种通过长期的杂交、选择和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这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础。例如,在培育转基因抗虫玉米时,首先需通过常规育种获得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作为受体,然后再将抗虫基因转入其中。若没有常规育种提供的优良遗传背景,即便有再好的目的基因,也难以培育出理想的转基因品种。那种认为转基因技术可完全取代传统育种的观点是暂时实现不了的。
目的基因稀缺,开发难度大
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真正可用且效果良好的优良目的基因数量有限。发现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良目的基因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一般科研单位由于资源和技术限制,难以开展深入的目的基因挖掘工作,通常只有大型农业科技公司、顶尖科研机构或高校才有能力承担。不过,随着基因测序、功能分析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目的基因解析速度有望加快,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目的基因。
可改良性状受限,复杂性状改良困难
受限于目的基因的匮乏,目前转基因技术可改良的目标性状较为有限。当下应用最广泛的是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的病虫害和杂草问题。对于大多数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重要农艺性状,如作物产量、对多种逆境的综合抗性等复杂性状,转基因技术的改良效果尚不显着。因为这些复杂性状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单纯导入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难以实现有效改良,需要更深入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和技术突破。
监管至关重要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焦点。如果监管不力,确实可能引发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取决于转入的具体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不同的转基因操作可能带来不同目标。然而,经过严格国家安全性检验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目前公众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质疑,往往集中在经政府检验合格的产品上,已经偏离了讨论的轨道,加强科学监管和公众科普教育迫在眉睫。
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其优缺点,合理应用并加强监管,同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研究深入,才能让转基因技术在育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篇写写:转基因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这可能是它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
(作者:白帝燃,农学副研究员,中医爱好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