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时间很快过去。
寒潮终于过去,阳光撕裂云层,洒下泼天阳光。
陈及冠坐在逼仄的号舍里,揉了揉疲惫的脸蛋。
连续考这么多天,就是铁打的身子都有些受不了。
不单单是考验脑力,更是考验体力。
拿出一片薄荷叶,放在人中上,随后闭目养神,争取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
“咚—咚咚咚!”
锣鼓声再次响起,穿着皂隶服的衙役拎着篮子走过来,在桌上放下答卷和稿纸。
陈及冠拿起答卷一看,瞳孔微缩。
县试的难度是逐渐递增的,前面三场都是考察学子的基础,基本以补阙题为主。
但从昨天开始,难度就开始增加,算术题提升到了初中水平,也增加了经纶题。
可今日的答卷,已经没有补阙题了,一开始就是五道算术题,随后便是经论题,占据足足两页,最后是试帖诗。
这就要考验学子的水平了。
他呼出一口气,先将自己的信息给填上,随后拿出稿纸,开始答题。
前面四道算术题都没什么难度,前世随便一个高中生都能做出来。
他将答案先写到稿纸上,准备等所有题目写完后,再抄写在答卷上。
砚台压在试卷一角,他的动作幅度都不大,生怕把砚台打翻,让答卷染上墨迹。
最后一道算术题倒是有些意思,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迟行者五十步,疾行者七十步。迟行者以先发,疾行者以后发,行八十七里一百五十步乃及之。问迟行者先发行几何里?
这是一道经典的速度问题,意思是有一个跑的慢的人,每个单位时间可以跑五十步。
而另一个跑的快的人,每个单位时间可以跑七十步。
跑的慢的人先跑,跑得快的人后跑,跑的快的人在跑了八十七里加上一百五十步追赶上了先跑的人,询问跑得慢的人先跑了多少里路。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步和里是如何换算的,按照大景王朝的标准来看,三百步等于一里路。
陈及冠没有动笔,而是在脑海中快速模拟。
首先两人跑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八十七里加上一百五十步,但是两人的速度不一样,并且比例是五比七。
那么当快的人开始跑的时候,跑得慢的人距离终点的路程与八十七里加上一百五十步的比例也是五比七。
如此进行计算,很容易得出结果。
陈及冠将答案写来,随后马不停蹄开始下一道题。
后面是经论题,经论题是统称,可以分为经义题和策论题两个部分。
经义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求考生解释其含义。
策论题则要求考生对治国理政的问题提出见解。
在县试中,策论题只有一至两道,主要还是考察经义题,毕竟这只是童试,考核难度并不是很大。
经义题对陈及冠来说都很简单,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相应的释义。
这些释义都是儒学大家标注出来的,得到世人认可,不会出什么问题。
做到最后一道题,变成了策论题。
题目很常规:论治国之道,何以使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