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卡在了政策上
阻碍我国基因编辑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依然是其“暧昧”的政策。
2022年的1月24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规定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将按照本指南开展安全评价,不再参照《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对于目标性状不增加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风险的基因编辑植物,经中间试验后,可直接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然而对于这一规定,业内的反应有喜有忧:
喜的是,中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似乎不打算照搬之前的转基因管理法规来管理新的基因编辑作物;忧的是,中国也没有迹象完全摆脱之前的转基因管理模式和框架,对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施行“免监管”。这里“免监管”的含义是等同于普通的农作物。
“这个基因编辑管理办法最大的问题还是,办法有了,但没有细则。比如说你不能含外源dNA,但是没有告诉你,它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检测方法,让你证实没有外源dNA;它说你要保证对食品是安全的,对环境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它又没有告诉你,要做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一位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
缺乏细则让申请基因编辑作物安全证书充满了变数。
即使是在美国已经上市的高油酸大豆,在舜丰于去年3月份递交了申请后,一切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这期间,他们三番五次被要求提交更多的材料给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基因组、测表达、测蛋白、测氨基酸、测水分,测各种营养成分、测各种生长的表现 …… 可花了几十万,好几个月后,却一直没个结果。
繁琐的审批流程,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简化。
“基因编辑作物这事,在民众的层面,我没有见到有任何的反对。这个没有外源基因引入,就是这个植物它自己基因的改变,而且是非常精确的改变。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能够真正基于科学,在监管上能够区别对待,最好是做到免监管。” 一位基因编辑领域的资深专家说。
在他看来,理想的情况下,最好是跳出转基因管理的框架,这么做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鉴于转基因在中国已经被严重妖魔化,只要是跟转基因沾上边,对于基因编辑的发展就不利;另一方面,最终,“安全证书解决不了基因编辑的管理问题”。
“安全证书对于转基因是管用的,比如用抗虫的基因做转基因玉米,一个转基因事件通过回交转育到各个玉米品种上就行了,就需要一个转基因安全证书就行了,但基因编辑不行。基因编辑有时候涉及的编辑位点特别多,而且都是在各个品种上直接做,好不容易做成一个,不可能再和其他品种回交。最后那么多性状,那么多作物,是不是得有上百万、千万的安全证书?现在这个框架等于是完全不适应现在新的技术发展,”上述专家告诉《知识分子》。
从2018年算起来,济南的这个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基地项目已经走过了近五年。在这五年中,基地自主研发了基因编辑的底层核心工具(cRISpR cas SF01和cRISpR cas SF02),打破了国外对基因编辑核心技术的垄断,取得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性突破。首批的基因编辑产品,如高油酸大豆、香味玉米、高Vc生菜也早在2021年就已经创制成功。可以说,目前所有的阻碍因素都不存在或者不那么主要,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合乎科学的、宽松的政策。但正在在这一点上,也是让他们最感无力的。
鉴于政策上的不确定,资本市场也持观望态度。本来,在当初给济南市政府的承诺中,五年后第一家基因编辑农产品公司要上市,现在看来也达不成了。“因为投资者看到,政策还不确定,他们不放心。” 上述资深专家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