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检测数据来看,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品抽检数据,在对各类加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抽检里,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过去几年的抽检结果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率长期稳定在较低数值,如2023年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抽检不合格率仅为1.5%,这充分说明在正常生产规范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是安全可控的。
再从毒理学角度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有着严格的流程。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在被批准使用前,需要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以及致突变、致畸、致癌等一系列毒理学试验。只有在通过这些严格试验,证明其在规定使用条件下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后,才会被允许进入市场使用。例如,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甜味剂,经过了数十年大量的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估,众多权威机构,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均确认在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范围内,阿斯巴甜的使用是安全的,其AdI值为40g\/kg bw(体重) 。这意味着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2400g的阿斯巴甜都是安全的,而在实际食品生产和消费中,远远达不到这一剂量。
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组成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多年来对数千种食品添加剂进行了系统的安全性评估,为全球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都建立了完善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和监管体系,在严格监管下,食品添加剂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且并未出现因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大规模健康危害的事件。所以,只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完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夕阳”毫无根据的担忧和反对是站不住脚的。
七、降低食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使用消泡剂可以消除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泡沫,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使用酶制剂可以加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耗。这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使得食品生产企业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为合理的食品。“夕阳”的观点忽视了食品添加剂在经济层面的积极作用,这种短视的看法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零添加”宣传误导消费,并非更健康
所谓的“零添加”食品,往往是一种营销噱头,容易误导消费者。实际上,完全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产品宣称“零添加防腐剂”,但可能添加了其他类型的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等。而且,“零添加”并不等同于更健康,一些天然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可能会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食品变质,反而对健康有害。新规定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正是为了纠正这种消费误导,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的品质。“夕阳”对食品添加剂的盲目抵制,恰恰是被这种错误宣传所误导的结果。
九、国际广泛应用,是现代化的体现
在全球范围内,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完善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和监管体系,并且积极开展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创新应用。这表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符合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的,是食品行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夕阳”反对食品添加剂,是对国际先进食品生产理念和技术的抵触,是一种反现代化的落后观念。
十、阻碍科技进步,违背时代发展潮流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应用是食品科技进步的重要成果。从天然食品添加剂到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再到如今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食品添加剂,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为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夕阳”的言论不仅否定了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和人类生活的积极贡献,更是阻碍了食品科技的进步,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而不是盲目抗拒。
自媒体营销号“夕阳”反对食品添加剂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是对科学知识的无知和对现代文明的误解。我们应该尊重科学,的作用和价值,摒弃偏见,共同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让食品添加剂更好地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服务。
(写于2025年。)